雅昌艺术网讯 (裴刚) “有一次,她看完了一个画展之后,按时来接受治疗。她告诉我说,她发现了一个和她的自我感觉极为类似的象征:这就是Edward Hopper画里的孤单形象。在他的一幅画里,一个女人孤零零地坐在一座灯火辉煌,四周尽是厚绒布装饰但却冷冷清清的剧院里;另一副画里,一个女人在秋季里寂寥地坐在一座维多利亚式的房子的窗口;还有一幅画,一个人孤单地坐在阳台的摇椅里,这个阳台好像她过去在小城市里那所房子的阳台。Edward Hopper的画,的确能给予暗淡的绝望,给人类感觉上的空虚注入深刻的意义。”哲学家罗洛梅在一位病人的独特经验里发现作品对个体精神世界的意义,这个小故事不仅仅存在于敏感人群,同样也发生在每个普通人身上,艺术作品自身的气质和它所营造的氛围,潜移默化进入人的日常行为和对待“物”的看法。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一张图片,酷热的阳光照射在公共汽车的车厢里,一位母亲抱着她发烧的孩子蹲在地上,她身后两位坐在座位上的中年妇女却谈笑风生。很难讲这两位不是为人母的,但何以冷漠至此?千年礼仪之邦的华夏子民何以沦落至此?实用主义哲学的兴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被迫现代化的历史情势决定的。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人文关怀和追求超越尘俗“真理”的蒙尘,会在那个孩子的心里留下怎样的烙印?在人们抱怨着世风日下,道德底线一降再降的时候,我们会想什么时候开始沁淫于我们周围的那些文化离开视线?什么时候平凡的中国人家里不再有字画的踪影,仅剩下替代的印刷品?
同样,艺术本身更多的问题在于,艺术作为无用之用不是被资本绑架,就是被艺术家自己制造的障碍与最普通的人产生隔阂,艺术家对超验价值的追求和丰富的知识,需要大量的文本来解读。而一个非专业爱好者如何进入这个语境?艺术品作为消费而不是投资进入平常人家,需要怎样的心态?我的一位朋友她有一个三岁的孩子,她每年会给孩子一件生日礼物,买一件艺术品。这种方式或者是作品本身带着温度,也带着她自己很多情感在里面,多年以后一家人共同品读这些作品时,仿佛昨日重现,生成无限的想象力。
我们流连与博物馆、美术馆、画廊里的作品时,间或会想象这些作品原先的主人是怎样的音容笑貌,乃至怎样的为人风貌?在1920年的一天画商雷奈-詹泊尔的一位做石油工业的朋友拜访雷诺阿,雷诺阿问他是从事什么工作的。这位朋友说:“我干的是石油。”对此,雷诺阿回答:“我们原来是同行(石油的英文是oil,油彩也可以称作oil)。”
鲜活的感受
20世纪法国著名的艺术商贾、收藏家雷奈-詹泊尔,终生推崇18世纪的法国画坛巨匠。1921年7月12日在他的日记里写到,“我与毕加索在保罗-卢森堡处见面了。他法语说的不坏,但带着浓重的西班牙腔。这位立体派的头目年尚不及四十,却是肥头大脑,脸无血色。两只骨碌碌的褐色眼眼睛,活像小孩玩坏的铜钱。这位大胖蛋的脸上共有六根线条,就像解开了扣的布口袋一样,从两眼,两个鼻孔,从嘴角的两边垂直而下,脉络清清楚楚。”读到这行文字会被行文中鲜活的形象吸引,也会与预设逻辑中毕加索的印象做对比。但这就是与毕加索同时代的一位普通人的直观感受。如何获得直观的感受?而不是二手的信息?只有面对真实的人、作品,才有可能获得预设逻辑之外的信息。
“首先大家要关注跟艺术相关的这些门类,寻找自己喜爱的,同时让自己获得一种艺术享受。要真的关注它,跟它发生关系。这个过程当中,试想你周末改变在家里看电视,到798来看艺术品,可能会带给你改变视觉判断的启发。至少是对日常生活的改变,直接面对作品和艺术家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如果再深一点,进入到艺术收藏和消费。现在如何让更多的人进入到与艺术相关的各个层面,这确实是我们要去做的。
在更深层次意义上跟艺术有一种全面的对接,包括收藏,包括去看展览等等,参加一些美术教育课程,返过来去影响社会。再有能力一点是自己做完整的收藏,然后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十年以后,如果有一定的积累,个人收藏展都可以做,但不一定要很大,要有多少名家的作品。我觉得不是这样,要的就是每个人生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不能说做一个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你的收藏一定要跟尤伦斯的收藏一样,把尤伦斯作为一个标本、摹本来看,这是不对的。要的就是你如何和艺术发生对接,什么时候开始,怎么进来,多少钱进来?这个故事才是生动的,才是最精彩的。也许影响力没有他这么大,但是我觉得都一样有趣,一样重要。只有这些精彩的故事组合在一起,对艺术的成长和发展才会都有关系,同时反过来对艺术成长的发展也很重要。现在要解决的就是这么一个关系。这个关系不一定要设定得很宏大、很崇高,不是这样的,而是很轻松的状态。就是周末很轻松地看几个展览,这就是直接的一个关系,但是你设想这些人多了,潜移默化会带动孩子们,会影响你身边的朋友们。”北京画廊协会会长、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负责人程昕东一直在做国际间艺术家以及画廊的运营工作。同时,也在做推动画廊行业发展的工作。今年他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是法国政府授予文学艺术界的最高荣誉。在他看来对于艺术品的喜爱和消费才是收藏的根本,直接与艺术品接触,获得的丰富、真实的感受是无法从其他渠道获得的。100个故事
“我会在收藏中选出一百件作品出来,讲我跟它们的故事。一百个故事,比仅仅是一件作品,一张图片,一个说明更有意思。比如,我去古巴一位艺术家的工作室;或者看到某一个画廊;看到某一个博物馆的展览的作品,一看到我就喜欢。可能后来就拥有了这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个关系就比较有意思。很多偶然性,跟生活有很紧密的关联。包括去年香港艺术博览会在一间画廊买了两件作品,一件是菲律宾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名字到现在我都叫不出来,挺拗口的,我觉得挺有意思,一个小孩子手里边放着的都是炸弹,很怪异,很有当下性,现在很多人肉炸弹,每天发生自杀式的恐怖主义,这种行为,把一个孩子,一个很可爱的孩子变成一个张牙舞爪的怪物,很值得思考。在迪拜的一个画廊里,看到另外一个美国的年轻艺术家,我也叫不出名字来,用灯光来做的,他写了一个“BON”,泡沫爆炸,“BON”,很有意思,很生动,我们现在一直生活在这种泡沫里边。算是一个装置,都是三十几岁以下很年轻的艺术家,我觉得很好。
那两件作品都很便宜,都是在六千到八千美金左右,五万人民币。首先,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是让我心动的,而且我肯定是没有准备的。这个关系马上让我联想到整个世界目前的状态,我们就生活在这么一个生态里面。包括我以前各种各样的展览,我都会买一件作品。包括我现在的展览也是这样的,他们很信任我,一直生活在这么一个氛围里边,和这些艺术家都非常熟。有的时候我去工作室也带我的孩子们去,他们也不说,拿起艺术家的东西,拿了他的笔就去画了。或者在吃饭的时候艺术家会画了一个小草图,送给孩子,要的是这个关系。”总在世界各地旅行中的程昕东会在不经意的时候碰到自己喜欢的作品,得到意外的收获。成长在艺术氛围里的孩子们,在成年后能够触摸驻留了成长记忆的那些作品。
十张好画、一百盒好的电影片子、一百盒音乐片、一百瓶好葡萄酒
对于一位父亲来讲,最大的满足莫过于看到孩子收到礼物时的幸福感,更何况是不同凡响的礼物。“在孩子们十八岁的时候有几个事情可以做,我想每个孩子十八岁的时候,她们有十张好画、一百盒好的电影片子、一百盒音乐片。在他们十八岁以前,最好带她们去二十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地方去旅游,打开视野。然后也可以给她们一百瓶好葡萄酒(笑)。因为,要从味觉、听觉、视觉,都得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艺术的生长,品质的生长。这个是需要的,那个时候我就给他们做这个事,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潜移默化的关系,她们以后就很自觉就会跟艺术发生关系。无论以什么方式,以后肯定会很自觉看展览,参观画廊、参观美术馆,看艺术博览会。只要她们条件允许肯定会买,她们喜爱了就会消费,这就是人的天性,喜爱就转化成日常的消费,这个关系就对了。
让他们在生活里自觉地培养起一种主动的与艺术对接的习惯。成为生活的一种方式和一部分,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就会想到去美术馆看展览。他们在看报纸的时候,就会去关心。如果没有这个习惯的养成,就跟自己没有关系,会忽略不计的。”
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说教靠得住
作为最早进入798艺术区的画廊之一,程昕东对798艺术区的变化和角色的看法,在于它对社会的公共教育方面。“798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提供了这个平台,让大家周末的时候来这里喝杯咖啡,你自觉的会在一个范围里边,时间长你会感觉在王府井逛,跟这儿逛是两个概念,很大差别的。自然会感觉气氛不一样,这么多空间里边挂着作品,不是衣服,不是什么日常用品,他会知道这个区别,让他受到心理的震撼也好,对人们的很多判断都有影响。这种影响是长久的,会印刻在他的骨子里,这才是强大的。
直接会影响到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世界观,他的方法论,还有做事情以后,自然而然,他就很不一样,最起码是一个开放的,相对会包容的一个状态。世界观的培养是怎么形成的,不是老师那种教条的方式,这是禁不住的,这种东西肯定会产生一些影响,但是等你以后接触的东西变了的时候,可能你之前的世界观会被打碎,很快会被击碎,靠不住。我们从小进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我在法国待了十年以后再回来,很多东西就已经不存在了,被改变了,为什么?因为以前的世界观是建立在另外一个语境下形成的,就会被修正、改变,没有其他的路子可走,这种状况可能会很痛苦、很挣扎。”
出离与金钱和娱乐之外的艺术
艺术是无用之用,艺术品又被创造着和消费着。因为艺术不是纯粹技巧的操练,所以他难以被功利主义长久的利用,一旦被功利的样式化就开始衰败了。金钱既不能利用艺术,也无法产生艺术,今天中国的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即便艺术带给我们味觉、听觉、视觉种种感受,也并非单纯的感性可以引导和认识,因此绝不是“逗你玩”的娱乐。
丹纳认为艺术如果没有同样深刻而又有普遍适用性的哲学思想指导,显然是孱弱无力而缺乏理性深度的。就如同文章开始时提到艺术品对个体心理的象征和启发性的意义。艺术品总是带着不同的趣味,不断的启发人们看世界的纬度,改变固执的偏见。当人们只重视艺术作品标签上的价格,追逐它的功利时,它其实早已不是艺术品,而是投资物了。 以亲情和情感的线索为收藏的缘起,让艺术回归,也让艺术品变得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