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艺考教育领军品牌
  • 二十年专注美术高考 、央美培训基地
  • 报名咨询
  • 13965132326(魏老师)
  • 13905692376(周老师)
  • 不再“苦大仇深”,不再批判,青年艺术家回到个体的内省?
  •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29日  来源:本院招生办  浏览次数:1905
  •   如何评价中国当代艺术的后继力量?近年来,各地争相举办的青年艺术家展、毕业生展、“80后”展,均是艺术新锐、青年才俊初露峥嵘、展示艺术天赋的平台,这些打出“青春”旗号的展览,即是对中国新生艺术力量的一次管中窥豹的扫描和展示。最近,数台以“青春、先锋”为名义的艺术活动在京畿启动。先是7月18日启动的“中国青年艺术家扶持推广计划”(简称“CYA P”)评选结果大型汇报展;仅过了4天,在北京马奈艺术空间举行的《和而不同―――当代青年油画展》又呈上青年艺术创作群体的多元内心世界;同期出炉的“自由之城―――自闭症儿童微画展”亦将“自闭症儿童”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公诸于众;7月31日,“2012年度青年艺术100?启动展”又成为隆重的压轴戏……这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青年艺术家集会,处处充斥着“稚气”和“热血”的对撼,艺术家们没有门户之见,没有代际之别,奏响着一台盛况空前的青春PK.

      中国传统的“玄意”、“务虚”融入现代油画创作

      一系列的青春艺术活动,引爆了北京的“青年艺术季”。

      这台“青年艺术季”,与以往不同的是―――青年们一改昔日“杀气腾腾、苦大仇深”的批判、先锋倾向,开始在“传统”中韬光养晦;他们要给西方写实油画添加一点中国元素;要用温和的方式阐释中国的社会问题和现实问题,他们少了点犀利的棱角,多了几分沉稳的气质。

      这种“去棱角化”、“回归传统”的创作倾向首先体现在“艺术季”中的油画创作上。在中国艺术语境中,“油画”是不折不扣的“舶来品”,它的“求实”、“形似”,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写意”、“求玄”大相径庭。中国现当代油画用了近百年的时间学习、实践了西方几百年的绘画样式,在这个过程中,亦逐渐将本土的、带有中华地域色彩的艺术因子融入其中,“中国特色”的当代油画创作框架,正在初步形成。而这一切的建构者,不是对传统墨守成规的老人家,而是一大批“70”“80后”艺术新锐。

      在参展艺术家彭伟衡看来,在油画中获得生长的“中国元素”,即是中国人传统水墨艺术的“写意”精神:“在中国的哲学、信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务虚’和‘写意’。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已经开始把‘玄意’的精髓投射到现代油画创作中。”

      而另一参展艺术家马精虎则告诉南都记者,中国元素嵌入油画创作,是历史铺垫、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今西方艺术氛围中,写实艺术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一些以学院为主题、以画室制度的传统模式艺术已不复存在―――而在中国,这些‘传统’模式却沿着当年徐悲鸿的艺术教育路径延续下来,这种对‘西方传统’的吸收和保留,如今却成了某种‘中国特色’。而从艺术家本身来看,每个艺术家个体都是成长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氛围之下的,企图使用某种西方古典技法,阐释中国当前现实领域、人文领域的某种话题,表达自己的理解……这也是一种‘中西结合’。”

      事实上,中西艺术特色如何统一、如何交融的问题,是当代艺术界的一大焦点,而青年艺术家似乎在油画领域率先找到了“殊途同归”的切入点。这,或许是更年轻的后继者们继续接力的方向。

      回归“传统”,重拾被“先锋”遗弃的艺术元素

      本次“艺术季”掀起的另一个讨论是,如何重新定义“青春”?

      “青春”就是求新求异吗?推翻传统、剑走偏锋,是当下不少青年艺术家的最爱,为了展示新锐性和先锋性,他们丢掉了画笔和颜料,把互联网、多媒体等纳入自己的创作系统,积极刷新创作媒介和艺术材质,但是,在本次“艺术季”中,青年艺术家们却有些“食古不化”,他们回归“传统”,回归具象化的艺术形式,把那些沉浸在“先锋”创作中不能自拔的人们所遗落的艺术元素,重新拾起。

      正如参展艺术家王龙军对南都记者所说:“在当代思潮横行的今天,要‘传统’还是要‘抽象’、要‘保守’还是要‘先锋’,这实在是一个纠结的问题。青年艺术家,虽然有一定的艺术天赋,但毕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稳定,往往难以抵制外界思潮所带来的冲击和诱惑。艺术需要个性,但一味追求个性而迷失本真,最终会本末倒置,南辕北辙,反而丢失了艺术本真的东西。新的艺术样式或很多实验艺术形式的出现同时也是一件好事,证明还有很多人执着热爱着艺术。其中矛盾的解决要从创作者内心寻找答案,有了正确的答案后再继续潜行创作,最终会殊途同归。这次展览的作品都属于写实领域。写实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没有写实油画,我会选着具象的雕塑。有的人喜欢娓娓道来,有的人喜欢针锋相对,有的人喜欢严谨的古典气息,有的人喜欢激情挥洒的痛快。而这次参展的艺术同仁属于前者。我们并没有刻意去突破,而是坚守自己的心灵阵地,一笔笔说出这个时代的声音,这,也许就是‘突破’……艺术到了一定的层次后没有好坏的区分,只有样式的不同。”

      也就是说,回归“古朴”,事实上是对“青春”的反思,仗着年轻的资本冲上艺术的前卫舞台,却往往忽略对传统的吸收和积累,对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内涵吸收不到位,已经成为当代不少青年艺术群体典型的“急躁症”,他们没有“慢工出细活”的耐心和意识―――而他们纷纷回归“古典”,事实上相当于重拾“基本功”这一老调陈词,是在为更持久的创作积蓄动力。

      马精虎也认为,青年艺术家“苦大仇深”的批判倾向,已经有了弱化的趋势:“中国艺术家以尖锐、批判姿态立身,跟政治生态有很大关系。但是,在政治矛盾不尖锐的时代下,当代艺术精神就不特别需要通过批判来抒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当代艺术失去了政治的坐标,其发展的方向和脉络,就会变得不太清晰,在这个阶段,青年艺术家开始弱化批判性,回到个体的内省,回到人性、写实、个体的层面上来。”

      从“自闭症儿童”身上“科班出身”看到许多自省点

      “艺术季”还有一支特别的“参赛队伍”―――自闭症儿童。在常俗的理解中,“自闭症”往往被视作一种心智障碍,难以合群并与他人分享内心世界。但是,这些“自闭”儿童的创作空间,却是开放、丰富、向往阳光的,他们未经矫饰的童真拓印在略显青涩的画作之中,每一幅作品都是“天然呆”的气质和味道。他们或许不善言辞,但他们拥有未经驯化、纯度极高的童真,这便是他们能和“科班出身”的青年艺术创作群体进行“对话”的资本;这些“儿童作品”,也在给成人世界带来一些微妙的启发。

      或许,从艺术技法的层面讲,“自闭症儿童”的画作显然不能同青年艺术家相提并论,但在创作“心灵”的纯粹度上,纯天然的“儿童作品”显然更胜一筹。“展览‘自闭症儿童’的作品,这是一个大胆的行为,这不光是艺术之举,更是公益行动―――这样的‘展览’,实际上是用一缕阳光照进他们阴晦的内心世界,画作是内心的表达,情感世界的反映,而自闭症儿童的画作则是随性随心的挥洒与书写。与他们相比,我们这些科班出身的人反而有些‘固步自封’的感觉,这点需要我们认真去反思。”王龙军如是说。

      “其实,任何艺术家都有一定的‘自闭症’。”马精虎认为,自己找到了青年艺术家与自闭症儿童之间的某种共同点。“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是懂得驾驭自己的‘自闭症’,把这种自闭导向到艺术创作中去的。本次展览,将自闭症儿童的作品与尚处初雏状态下的青年艺术家作品放置在一起,形成‘对话’之势,实际上是相当于对各自‘青春成分’的互补和吸收,两者都会向对方投去欣赏和羡慕的目光。”

      当然,不管青年艺术家以何种艺术姿态、艺术体裁、艺术语言立足于当代艺术之林;不管他们的内心世界是自闭、忧郁还是阴晦,他们最渴望的一个终极原则,便是艺术创作的“自由”。创作上的恣意释然,与技法上的不拘一格形成互助,是他们所仰视的最高境界。

  • 
  • 0551-62845766
  • 13965132326(魏老师)
  • 13905692376(周老师)
  • 庐上美术与您分享
  • ©2015 合肥画室 安徽庐上书画院 合肥庐上书画院美术培训学校 Powered by 高考美术培训 皖ICP备20009957号-2  联网备案号:34010402702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