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2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由……策划”系列项目的闭幕展由艺术家王兴伟作为策展人呈现了7位艺术家的作品作为休止符。展览从2012年7月22日至2012年8月30日(预展:7月21日)期间举办“由王兴伟策划:具体”展览,参展艺术家有刘唯艰、王兴杰、温凌、夏广龙、战英祥、张书笺和张武运。
即将于2013年在UCCA举办大型回顾展的王兴伟因其内容庞杂、语义嘲讽的“坏画”而广受关注,此次他聚集了七位在作品中探讨绘画与其所描述的现实之间的不确定关系的艺术家,他们大多来自王兴伟的家乡――中国东北。首次担任策展人的王兴伟,以“具体”这一主题作为审视绘画的一种方式,并提出四种相互关联的建立审美体验的角度:去等级性、不可替代性、无名状态和真实感。
七位参展艺术家的在各自体系内的长期实践中,都认为绘画是一种清醒的自我审视;在他们共同具备的敏锐观察力中,时间被俘获,个人体验则是至上的。在这几位生于1969到1987年之间的艺术家中,既包括以漫画创作和独立手制出版物而知名的温凌,也有策展人王兴伟的弟弟王兴杰,还有几位画家则是第一次参加展览。这些作品共同呈现了现实或虚幻的瞬间,在充斥着琐碎细节的、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寻找着某种平衡――正如参展艺术家之一战英祥所说,“冷漠疏离的片刻,鲜活多彩的瞬间”。
作为“由……策划”系列的第十五回展,亦是闭幕展,“由王兴伟策划:具体”的参展艺术家是整个系列中最多的一次,它见证了一种在多元视角与集体发声之间寻求平衡的策展方式。
关于“由……策划”系列
“由……策划” 诞生于2008年7月,由UCCA前任馆长杰罗姆•桑斯发起,旨在通过邀请中国知名艺术家担任策展人、由其推荐并策划新锐艺术家展览的方式,促进处于不同职业阶段的不同年代的艺术家之间的联系,为中国年轻艺术家提供面向公众的展览机会,尤其是对于那些从未举办过个展的艺术家。本次展览是该项目第十五回展,亦是闭幕展。“由……策划”自2011年由彭博(Bloomberg)发起赞助。
关于王兴伟
王兴伟 1969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王兴伟从模式化的学院教育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个人对绘画的结构与色彩的探索和反思。通过反复的形式练习和实验、以及对艺术史的重新解读,他最终回归到绘画最基础也是最本能的层面,其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时而真诚、 幽默,时而颠覆。在王兴伟的绘画中, 对社会、文化以及艺术史的追问巧妙地与他个人的独特风格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非线性的、看似无规律可循的视觉语言。他对那些具体而明确的关于“当代”的文本定义或市场认同漠不关心,而只是继续解构人们在观看和理解一件艺术作品时的已有经验,制造新的可能性。曾参加过的重要展览包括:法国里昂当代艺术双年展(1997),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2002),上海民生现代艺术馆“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 1979-2009”(2010),以及由范迪安、艾未未、吕克•杜曼斯和菲利普•皮洛特共同策划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事物状态――中比当代艺术交流展”(2010)。2013年,UCCA将推出王兴伟的大型回顾展。
关于艺术家
刘唯艰 1981年生于湖南长沙,200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及工作于上海。行驶中的汽车常常出现在刘唯艰的绘画中,它徘徊于空房、街角、路边、以及一切可能的世俗场景中。“人”是缺席的,只残留下一些线索,画面的主角是那些日常物――机器、卡车、轿车、椅子、轮胎等。两把椅子有何关联,两块石头又因何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刘唯艰提供了一种新的风景图示:在画面中留下细节线索映射已消失的事实、平衡时间与空间的交错,通过对物的呈现来提醒人的存在。曾参加过的展览包括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明天的风景”(2006),挪威奥斯陆阿斯楚普?费恩利美术馆“中国发电站:第二部分”(2007),上海香格纳画廊个展“刘唯艰”(2009),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2010),以及法国巴黎Dix9 画廊“革新 & 附带效应” (2012)。
王兴杰 1971年生于辽宁沈阳,200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及工作于沈阳。王兴杰的绘画冷静、诚实,无论肖像还是静物,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着扎实而具质感的笔触。比如一块搁在塑料盒里的肥皂,其软糯的边缘和黄油般的表面被他刻画得如此真实,这并非因为它像照片一样可信,而是因为那层刮在塑料盒边角的皂皮――它唤醒了与触觉有关的感受,使人回忆起使用肥皂的日常细节。与王兴伟一样,王兴杰专注于用较为传统的表现方式去塑造人和物(通常描绘某个变化产生的瞬间),藉绘画体验一切客观存在。曾参加过的展览包括北京艺术文件仓库“小报告――东北艺术家作品展”(2000),以及北京高地画廊个展“有意――王兴杰绘画作品展”(2010)。
温凌 1976年生于北京,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通过摄影、绘画以及电脑彩绘,温凌制造了一个理想化的、介于童年的纯真回忆与成年后生存现实之间的世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常稚拙、简单,有着某种家族性的联系,他们睁大眼睛置身于彩色、方向不明的未知空间。在一组题为《One Day in My Life》的系列作品中,艺术家用看似潦草的笔迹记录了一些日常琐事,以漫画的轻松形式去观察现实中的残酷,包括遭受病痛折磨的亲人、亲密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日复一日的流水账,像写给自己的札记那样恣意而真诚。曾参加过的展览包括纽约前波画廊“一对一”(2004),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N12 第二回展”(2004),上海美术馆“果冻时代”(2007),以及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找自己”(2008)等。2001 年,温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影博客“Ziboy.com”,并受到广泛关注。
夏广龙 1978年生于辽宁海城,2001年毕业于辽宁抚顺师范大学,现生活及工作于沈阳。夏广龙作品中的形象时而凝视画布之外,时而背对观看者,制造出一个引发好奇、连接画内与画外的场域。他抽离于具体情境并仔细审视局部,往往描绘故事中的某个片段,画面中的细节则是叙述和隐喻的载体――宽松长裤近腰处的挂物,或颈部的一个阴影――这些隐秘的关联所具有的力量往往超越于直接可见的视觉信息。这是夏广龙的第一个展览。
战英祥 1969年生于辽宁沈阳,1991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艺术系,现生活及工作于沈阳。城市环境中琐碎的日常街景看似稀松平常,却并非总是一成不变。人们每天反复路过同样的地方,几乎从不留意它们有何变化,过于熟悉和舒适的感觉使疏离或漠不关心成为一种惯性。战英祥将城市剖开,分解成一系列重复的片段,浪漫与幻想都被剥离,只留下那些不属于任何人的集体经验。这是战英祥的第一个展览。
张书笺 1987年生于湖南长沙,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张书笺在绘画中非常投入地探讨对人类身体复杂性的表达,尤其关注观看与误读之间产生的歧义。在赋予作品以完整性之外,他追问“人”作为存在物的本质――皮肤?还是眼睛?人因何而区别于动物、甚或是实验室里的标本?多数情况下,人与人在互相注视的时候只能看到整体中的局部,而往往用想象去填补其余部分。通过精密准确的观察和描绘,张书笺揭示了虚幻与真实之间的隙缝,以及那些不被看到的琐碎细节如何参与塑造一个完整的形象。曾参加过的展览包括北京C-space 空间个展“自画像”(2010),荷兰阿姆斯特丹Canvas 国际艺术空间个展“看着镜子”(2011),以及北京泰康空间“绘画:靳尚谊与张书笺”(2012)。
张武运 1981年出生于辽宁沈阳,2011年毕业于辽宁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张武运的绘画大多是灰色调的,画面空灵静谧,没有易引发共鸣的特定情境,因此并不十分引人注目,仿佛是从他者的记忆中截取的瞬间。明暗、空间和景物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完美平衡,但对环境微妙变化的敏感捕捉――如微风吹过――又可能随时打破这种平衡,因而使得整个绘画过程充满了矛盾与变数。用这种方式,他使观看者重新回归对现实的高度凝视。曾参加的展览包括北京艺术通道画廊“目之所及”(2011),以及北京01100001 画廊“你是我的风景”(2011)。2007 年获“艺术中国全国画展”三等奖。
相关文化教育&公众项目
【青少节目】艺术家工作坊:用画笔来“照相”
时间:2012年8月11日(周六),10:00-11:30
地点:UCCA大客厅
嘉宾:温凌、张书笺
语言:中文
【艺术项目】smart系列艺术家讲座:艺术的“散”与“聚”――个人创作与艺术群展
时间:8月26日(周日)14:00-15:30
地点:UCCA 报告厅
嘉宾:王兴伟(策展人)
郭娟(《艺术界》资深编辑)
温凌、张书笺
语言:中文配英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