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大展”学术策划会议现场
雅昌艺术网讯 (潘慧敏) 2012年6月27日,“中国设计大展”学术策划会议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召开,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深圳市委副秘书长胡谋、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及来自全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20余位中国设计大展学术委员、10余位中国设计大展策展人等出席会议。
为彰显国家设计展的权威与公信力,组委会邀请国内设计领域知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学委会成员由国内艺术设计院校的资深专家、全国重要的设计行业协会负责人和著名设计师三方面专家组成,指导与把握展览的专业水准。此次学术策划会议主要是各策展小组向学术委员会介绍展览策划方案,学术委员对从专业角度对大展提供学术支持和专业保障,向策展团队推荐优秀设计师及作品。
中国设计大展的“前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设计取得了迅猛发展,设计产业覆盖到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成为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设计学以其复杂的多学科背景和突出的系统整合功能,成为当今全球发展最快的前沿交叉学科,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设计资源与人才的流动越来越国际化,设计竞争日益激烈,成为正蓬勃发展的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之一。
世界各国纷纷将设计作为发展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另一个层面讲,设计也在引领着人们的生活和审美,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形态。2008年文化部艺术司曾与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一届全国艺术设计大展”,2009年世界设计大会期间,由文化部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艺术设计大展”,此次中国设计大展既是对之前展览的一种延续,又在展览的定位、内容、规模等方面与前两次有较大的不同。中国设计大展计划每三年举办一届,将建构一个具有专业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国家级展览平台,引领和促进中国设计的创新发展,汇集和展示当代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以推动中国设计和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设计大展”由文化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家级设计展览,由于深圳是现代设计的策源地,也是国内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深圳的创意文化和创意发展的有很好的基础,所以文化部的领导认为深圳的城市气质比较贴近深圳的文化,希望展览在深圳举办,时间定于2012年12月7日至2013年2月26日。
本届中国设计大展的主题:“时代 创造”(Times • Creation),其含义是:时代造就中国设计,设计引领时代风尚!大展旨在鼓励中国设计创新,促进社会生活进步。展览的内容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和跨界设计四个版块,分别邀请各行业内的专家担任策展人。参照国内外大型展览运作经验,同时借鉴策展人机制,组委会将以征集和邀请两种方式在全国广泛征集作品,作品征集时间为2012年5月30日―2012年9月31日,对于“中国设计大展”中的优秀作品,展览组委会将予以一定的表彰和奖励。
平面设计组策展人之一 韩家英
各设计版块推出策展主题方案
“平面设计原创力”是平面设计组提出的策展主题,该组由韩家英、黄炳培、广煜三位设计师担任该组的策展人。韩家英在会议中表示:平面设计这个板块我们的一个题目,实际上平面设计在中国的设计发展过程中应该说算是平面设计这个行业发展得比较早,也比较参与到这种社会的实践以及平面设计专业领域的一些探索方面,应该是走得比较早的一个板块了。所以在今天在中国,应该说平面设计的设计师整个的量是蛮大的,而且涉及的领域、参与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从商业、文化、艺术等不同的领域都有不同的表现。
根据中国设计大展总的一个目标和方向,平面组希望把2008年到2012年这4年间,通过邀请老、中、青的原创的设计以及华人圈的以及社会实践的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把真正属于平面设计的八个门类的作品甄选出来。目的就是要表彰平面设计的原创精神,再一个是鼓励在平面设计多元化的发展,能够全面展示平面设计师的整体面貌,同时也能够体现继承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一些东西,在这上面能够得到展示。
整个的展览会是邀约以及公开征集的两部分,邀约这一部分主要是来从整个社会比较有影响的、有知名度的比较突出的设计师或者是设计机构,以及在近期在国际上面、国内获得一些重要的设计奖项的作品,这是平面设计组邀约的一个基本的条件。
产品设计组策展人之一 许平
“4+1”是产品设计组提出的策展方式,该组由许平、沈榆、刘振三位设计师担任该组的策展人。许平介绍:该组策展人认为一个总的时代创造的主体下,根据目前的现状和他们在前期调研中归纳的一些问题,将其归结为四个板块,为“4+1”的基本结构。所谓的“4+1”有四个板块,“云端之路”,这是讲的重要的科技转换继承创新和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品牌活力”,主要是针对国内大量的品牌流失,民族品牌现在面临一个特别困难的时候,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批非常有活力的值得表彰的一些品牌表现,既有设计的品牌也有企业的品牌,所以我们把这块品牌重建、文化的创新和价值的创新放在这个板块里面。
“时代转换”,主要指的是传统工艺传统文化因素的一个现代再创造,这亿一块应该说有不少可以可圈可点的一些设计案例,同时也想把他作为一个正面的价值引导。最后一个是“和谐阳光”,我们主要是想强调这是在未来发展趋势的一种引导,把原来以城市为中心的设计发展转向构建新的生态空间,乡村、乡土重建这样的一些具有战略性的目标,看设计能够为此做一些什么然后发展设计在构建未来协同当中能够做什么,做这样的一个探索。“4+1”最后有一个特别展,最后我们会做一个说明,主要是针对今年3月份在米兰家具展上中国展览的一个表现,应该说是可圈可点,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把他并进来,作为一个特别的展区。
空间设计组策展人之一 李虎
空间设计组提出的策展思路是规避作为独立构筑物的“建筑”,该组由李虎、史建、庞伟三位设计师担任该组的策展人。李虎指出:我们组希望能够突破既有的对空间设计的类分,正视中国空间剧变的现实,尤其是最新涌现的空间营造现象,征集、发现、整合、展示08年以来中国空间设计的优秀作品,以空间分类和文献成果展的方式,呈现中国设计师在空间设计诸多的实绩,通过关注中国人在此特殊时期的特殊时期的特殊状态,呈现反映我们生活状态方方面面的“中国”空间。这个是他们和以往比较多见的设计与我们空间相关的设计展览比较不同的一方面,不是说在试图走一个简单的无论是前卫还是精英的路线,而是去确认一个新的观点去关注我们在一个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对于空间的关注,从过去我们对这种形象的关注、一种物体的、地标性的关注,转移到对空间质量的关注。
规避作为独立构筑物的“建筑”,狭义的一个建筑学的概念到广义的,即时下盛行的建筑表皮的表演和空洞的形式主义项目,到关注建筑的文脉、空间的表达,关注建筑与使用者、环境、街区、城市的深层关照。我们数次提到与关注无关,但是我们数次也会提到“建筑”这个词,这个建筑是十几年前开始对这个行业对狭义的建筑和广义建筑群的一种拓展。
规避无视历史与环境的“乌托邦式”规划,滥情于古典符号的园林设计,关注正视现实的景观设计,历史街区和建筑保护项目和持续的公共空间营造项目,关注规划、景观、保护和公共项目中对生活、社区、城市、乡村和自然的深层关照。同时他们不回避去关注一些主流的商业空间、办公与居住空间的室内设计,甚至更为外延,囊括交通枢纽、都市综合体、城市农业等新型复合空间的设计作品。参展作品应较好地实现设计意图,这是这组策展人对展品的一个入选的标准。
跨界设计组策展人之一 杭间
跨界设计组由杭间、李德庚、叶宇轩三位设计师担任该组的策展人。杭间介绍:原来提出用“综合设计”这个初衷,是因为刚才前面这些介绍的三个门类,其实按照设计界对他的界定来说都很明确,当时组委会考虑到在这三个确定很明确的这样一个范围里面,总有一些,尤其是最近的近十年设计的发展,有很多是在平面产品、空间里面装不进去的东西,所以当时设这个“综合设计”是这样的一个想法。
综合设计的界定就是跨界的、系统性的、探索性的,是这样的定义,我们想因为最近这几年设计的发展,他的综合的趋势更多地是体现在跨界的系统性和探索性,所以我们索性就通过这一次的中国设计大展,把“跨界”这个概念能够很明确地提出来,也由此通过最近几年来的一些好的跨界的系统性的综合性的设计作品的一些整体的综合展示,来给大家、给这个展览提供一种非常丰富的补充和以及对设计的一种前瞻性的思考。所以各位委员能够注意到,在这四部分的展览里面,只有我们“跨界”这部分是完全以邀请的形式来呈现的。
“跨界”在设计界在中国也已经说了30年了,在座的很多的著名的设计师也都是跨界的设计师,但是我们想虽然“跨界”这个词好像大家心里都清楚,但是一旦涉及到我们具体去征集作品的时候,我们去想到哪些设计师或者是哪些设计师可以参展的时候,这个“跨界”的词就会有非常多的各种各样的解释和定义出来。当然我们肯定的既成这些定义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为了征集作品的方便我们自己对“跨界”也做了一个界定,这只是我们自己的界定。在今天我对各位学术委员给予了一个极大的期望,不但是学术把关,到为例跨界这部分的学术作品的征集,我们也希望各位学术委员能够帮我们多选一些、多推荐一些好的作品。
四个版块如何体现“设计”主题
“时代、创作”是本次设计大展的主题,其中四个版块怎么样去体现这个主题?你们这四个版块怎么样统一在这个主题里面的表现?对此著名香港设计师靳埭强提出:如果设计展中的四个版块所要表现的思路不统一,那么就没必要为展览设立一个共同的主题,或是选其他的主题了,这个是一定要注意的。怎么样去表现这个时代的精神,怎么样表现我们的中国创作是怎么样创作,中国人的标准,中国人用中国人的态度去解释我们的问题怎么样去创作,从我们的人品里面要体现,这是我第一个提出来的问题。
这次设计大展与前不同的是过去的是策展人主导的展览,现在有征集作品的部分,也有征集之后要有邀请的作品。征集的有评选,策展人选的要求也是要评选要评奖,我看到例如说如果要有80%的人否定才能否定,但是他也去评奖。两种形式的展览怎么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个是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要做好他。我觉得这个是成为这次展览的不同的一个其中的方法,我不是说这样好,但是要怎么样做好他,怎么样邀请的水平和征集的水平都应该达到一个高水平,而且这个比例现在是怎么样的,也要每一个版块都要有相同的一个差不多的一个比例。
因为有征集就有评审团,这里没有提过谁是评审员的成员,是不是学术委员会全部都是评审呢?是不是分四个版块的评审呢?每个版块都有策展人有他的评审呢?策展人是不是也成为评审团其中的参与的一些成员呢?这些都要梳理清楚。还有最重要的是评审的时候用什么标准,是很多人极为关注的。谁制定出好的评审标准?什么才原创设计?我们需要什么东西来代表原创,这个是要把关把得很好的,这个代表中国人告诉别人,我们中国的设计是什么样的。所以我们的主题是叫“时代”,我们的主题是“创作”,创作是什么,是我们中国人的创作。
中国的原创设计是都就代表了自己的生活态度,我们的设计都是为了体现中国人的生活,所以选出来的的作品应该要表达我们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如果希望展览成功,我们必须开始注意和建设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是一个指标。同时,一定要给政府提议如何发展我们的设计,帮助我们的社会发展。学术委员会跟策展委员会的要形成有效的研讨会。研讨会怎么开?不要只是发表论文,论文可以收,但是最重要的是讨论问题要有充分的时。讨论问题当然有各抒己见,但是要讨论一些共同的、有一些在异中求同的一些结果,把所有讨论的过程记录。最终出版成文,成为将来持续讨论跟踪的一个我们中国设计怎么帮助我们用文化建设强国这个理论的最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