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为巴黎个展策展人丁达显先生(右2)与法兰西艺术院院士胡日利先生(左2)
多年前一个秋日的午后,朋友拿来一本画集,随手翻开,一幅清雅的工笔人物,邓公小平,名为《晚风》。
当时一闪念的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画作――《跨越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年轻的拿破仑勒马回首,充满了大无畏的气势。画作巧妙地避开了拿破仑矮小、脸圆的特征,通过坚毅的侧脸,直立的烈马,把雄狮般的法兰西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是西方式的表达,直接、明确、浓烈、外化。
而这幅《晚风》,庭院之中,古槐之旁,邓公安然闲坐在藤椅上,殷实练达,神闲气定。
同是侧脸,同是坐姿,不同的是表达方式。
这是东方式的美学,中正平和,简雅含蓄。
画如其人,后来与作者刘大为老师见面,如子夏所言,“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一派谦和庄重的儒者风范。
交往渐多,继而发现大为老师豪迈爽朗,淳厚乐观。观其画作,则以大漠草原、雪域边疆居多。
究其根源,大为老师出生在宽厚平和的孔孟之乡,自幼受齐鲁文化和民间工艺的熏陶,其后移居内蒙,成长于草原。中原文化的儒雅和草原文化的雄健滋养了他的品格。
古之儒者,今之教师。大为老师任教之前,求过学,做过工,务过农,当过记者,深知学艺的艰难。故从教三十年来,倾囊相授,诲人不倦,至今不辍。桃李满天下,堪称今之大儒。
中国自古就有儒生游吟边疆的传统,尤其盛唐,出现了一批颇负盛名的边塞诗人。其诗风刚健雄壮,又不失细腻优雅。刘大为的画风刚健俊朗,风骨清雅,一扫旧人物画柔靡琐细、单薄苍白的积习,淳朴而诗,生活而歌,可谓当代中国美术之“边塞诗人”。
同时,刘大为的绘画也是中国美术近现代发展的成果。
“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最早提出了“美术革命”,“我们的国画疏浅,此事亦当变法”,明确了向欧洲西画学习的中国画变法思想。
康有为的弟子,徐悲鸿一脉相承,提出了“中国画的改良方法”,“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徐悲鸿身体力行,西来求法,在巴黎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校,进行了系统的西画训练,并在回国后,组建了中央美院和中国美协,引入西方绘画训练,融入传统中国画,创立了中国新的美术教育体系,培养了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吴作人、黄胄等一批融贯中西的新国画名家,形成了中国画的新风貌。
刘大为正是蒋兆和等人的学生,他接过徐悲鸿、蒋兆和、黄胄等师长的衣钵,传承之中,孜孜以求,沿着新国画的方向,不断进行着新的探索。
艺术的目的在于求新,进化的停止意味着死亡。中国美术百年来的发展见证了东西方美术的交融与演进。
这次巴黎画展回到了当年徐悲鸿致力于中国画改良的起源地,希望能够通过这次画展,汲取法乳,学习交流,以益共进。
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丁达显
2012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