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罗夏美术馆首次参加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带来了本国3位雕塑家和两位油画家的作品。图为观众对着展品拍照。本报记者 高素娜 摄
就像一场别致的狂欢,走进上海新虹桥中心花园,欢乐的气氛扑面而来。硕大的白色帐篷里挂满了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艺术品,葱翠的草地上家长们带着孩子制作风车、涂鸦旧家具、画艺术长卷、制作玻璃品……5月10日至14日,“第十届上海春季艺术沙龙?虹桥嘉年华”在这里举办,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画廊,不仅给观众们以野营般的享受,也让这片13万平方米的花园充满了艺术气息。
新玻璃艺术成“春沙”亮点
本届上海春季艺术沙龙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中国画院主办,上海春季艺术沙龙有限公司等承办。作为已有9年历史的老牌艺术品博览会,本次“春沙”延续了一贯的艺术品质和学术引导,绘画、雕塑、陶瓷、设计、玻璃等数千件风格迥异的艺术品被分置在6个展区,它们不仅保持了较高的艺术性,务实的价位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春沙”的魅力。
在国际艺术品展区,美国艺术家史蒂芬?尼帕、罗德里格兹,法国艺术家伯恩、珂晴?葛兰等人的作品,以独特的色彩、诗意与想象力让观者眼前一亮。在国内展区,上海卡咔度艺术空间、成都岁月艺术馆、台湾名典画廊等也带来不少上乘之作,如曹晓明、许燎源、张和平、周加华、罗朗等艺术家的作品,不时有市民和收藏者询问价格。
流光溢彩的玻璃艺术也在“春沙”中首次亮相,吸引了近百位中外顶尖玻璃艺术家参与,这也是玻璃艺术进入中国主流艺术品展会的一次尝试。与人们印象中的“工艺品”大相径庭,本次参展的西方玻璃作品绝大部分是富有视觉和思想冲击力的当代艺术品:有的以绘画性取胜,有的则大量使用综合材料,有的还具有雕塑形态。如爱尔兰艺术家以一片如白雪般晶莹的玻璃烧制成破裂的蛋壳,旁边横斜着一对鸡爪,探讨生存与死亡的关系;英国艺术家作品《达?芬奇之山》,则将达?芬奇笔下的旷世杰作《蒙娜丽莎》化作一颗光洁的明珠,镶嵌在坚硬粗糙的山峦中;法国国宝级艺术家安东尼带来了《依然活着――美杜莎系列》,作品充满了神秘古老的气息。而中国油画家王玉平的油画作品《鱼》,也被制成了玻璃品,现场几条悬挂起来的玻璃小鱼儿就像是从画面中游出来一样。
“参展的著名玻璃艺术家在当代艺术领域发挥的作用,与印象派绘画在美术史、中国水墨艺术在人文方面所起的作用毫无二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主任、本次新玻璃艺术展策展人庄小蔚说,国内藏家始终将玻璃艺术定位于“工艺品”,缺乏正确认识。这次世界顶尖的玻璃艺术展,可望逐步改变国人对玻璃艺术的误读。
在花园、酒店里办展览
“如何创新展陈形式,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这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上海油画雕塑院常务副院长肖谷说,“展览场地从往年的世贸商城迁到新虹桥中心花园不过一条马路的距离,但这种从室内陈列到户外布展的艺术形式、从参观者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从单纯的艺术品交易到国际多元艺术文化的交流等,却是一次质的蜕变。”
“像‘春沙’这种富含生活气息的、公园帐篷式的展览形式,在亚洲还是首次。”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谈建军说,“春沙”借鉴的是英国弗利兹艺术博览会于2003年开创的户外艺术活动,当年,该博览会在伦敦雷君思公园搭建的白色帐篷中举行,轰动一时。“观众们通过阳光、绿树、湖泊和帐篷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充分体验了艺术来源于自然,并回归于自然的理念。”
“户外艺术展把欣赏艺术品和大自然融合,富含生活气息,应该说是未来艺术博览会的趋势。”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李向阳说,上海春季艺术沙龙率先从美术馆、展览馆走向户外、公园,对于中国的艺术展会可能是一次重要的观念转变。
作为“春沙”的另一分支,由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首届“上海城市艺术博览会”将于5月18日开幕,展地则选择了上海著名的五星级酒店花园饭店。
“每个房间都将是一个展示空间,参展的画廊主们可以晚上在房间内睡觉,白天将客厅、卧室精心规划一个独具风格的艺术空间,让观众在不同家装、摆设的搭配之下,观赏各种风格的艺术佳品。”据承办方上海楷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邱宏俊介绍,以酒店为载体的艺术博览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东京、首尔及我国的香港、台北等城市都已成功举办,而在我国内地尚属首次。
“酒店博览会与传统艺博会的区别不仅是规模较小、内容精,更重要的是,它必需要呈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城市性格,以此吸引不同层次的艺术消费者。”邱宏俊说,由于酒店博览会是在一个实体的环境里布置艺术品,容易吸引关心家庭装饰及文化品位的观众,而酒店博览会推介的许多新生代艺术家,也不啻为收藏家发掘新收藏方向的尝鲜之地。
同质化制约艺博会发展
一边是平民式的街心花园,一边是精英式高级酒店,“春沙”的目标人群涵盖了全上海城市的各个阶层,而它的组织与形式也令业界耳目一新。
作为继上海双年展、上海艺术博览会后又一知名文化艺术品牌,上海春季艺术沙龙自2003年创办至今已是第十届,累计参展机构达900余家,涵盖了欧洲、美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32个国家和地区,参观人数近30万人次,累计交易额近3亿元人民币,已逐渐发展为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和促进文化贸易的重要的平台。然而,春季艺术沙龙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较为单一的展出形式和同质化的展商及艺术品,加之国内外艺博会的裹挟与夹击,使之只能成为小众群体孤独的狂欢。“因此,‘春沙’如何错位发展,如何适应艺术消费大众化趋势,如何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文化产业上有所作为,同时为上海文化艺术的发展带来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启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肖谷说。
“如今,艺术品消费市场越来越大众化、年轻化,旧的展出形式已难以适应新变化,艺术展览必须放下身段,走向大众,同时还要保持艺术的独特性,不能低俗化,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艰难探索。”上海春季艺术沙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军说。
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认为,本届“春沙”不仅实现了华丽转身,更为人民提供一个享受艺术的平台,使艺术更具亲和力。但我国在对艺术博览会的经营与策划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兼顾市民的欣赏能力和购买水平,兼顾展览的学术性和学术定位,还需要不断的尝试与磨合。“我们最大的困惑,是国民对艺术品的欣赏能力还很低,美术馆、画院等专业的艺术机构在这方面应起到引领作用,将高雅艺术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开去。而艺博会也不能单单只是为了赚钱,应该有一定的学术性和艺术普及性,因为只有当人们的欣赏水平整体提高后,艺博会的发展空间才能更大。”施大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