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2日至5月31日,“探寻?追境”潘秀启艺术展将于北京798艺术区感叹号艺术空间举办,此次展出作品集合了潘秀启老师运用综合技法创作的一批具有抽象意味的艺术佳作。
潘秀启,1947年出生,湖北黄陂六指院子湾人。黄石市书画院党支部书记、副研究馆员。1969年参加工作。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历任黄石矿务局工会宣传干事、宣传部长、黄石市群众艺术馆美术、摄影部主任。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会员、黄石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创作的油画、版画先后参加全国、省、市美术作品展,有的获银奖、铜奖、优秀奖,其中油画作品《乌金与太阳》、《地层深处》被中国煤矿博物馆收藏,并赴法国、波兰展出。创作黑白画638幅,其中有的在报刊发表。曾举办玻璃雕刻毛主席手书诗词书法作品展。个人简介被《当代中国美术家》、《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收录。
探寻•追境
探寻•追境是我从事艺术创作的过程,更是我追寻艺境的目标。
在多年的艺术创作中,由于时代、生活、工作环境、经历和所受专业教育等原因,前期创作的油画作品多以西方古典油画技法、印象派色彩感觉,现实主义流派的创作观念和表现形式,又结合各时间阶段的创作要求,比较偏重具象写实,如先后创作的油画《乌金与太阳》、《地层深处》、《新的空间》、《火的传人》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门洞开,西方生活理念和艺术思潮不断涌入,东西文化艺术交流增强,我国油画界先后又提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和个性特征的中国油画”的发展方向和“真诚心态、关注现实、民族精神、多样探索”的指导方针。经过贯彻执行和探索实践,中国油画在创作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开创了一个自由广阔、多元并存的天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通过自己体验和亲自经历,在审美观念和创作手法上,认识到自己单一和思维上的羁绊。逐渐领悟到绘画不是自然的翻版,是个人对自然的借景生情,不以自然的再现为目的,而是通过个人主观表现形式,体验生命对自然,探究自身经历与经验,再现心理、记忆、精神、艺术休养的图式表现手段。“绘画不择手段,而是达到目的”。
在同时的十几年中,先后对油画印象派、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以及“野兽派、达达等流派做过一些探索性的研习。如油水分离、腊封、印象派色彩运用,抽象画面构成、行动派泼洒、极多、极少画面解构,综合材料并用等。在为创作一幅油画起稿时,由于是即兴(无需参照资料),因颜料稀释,施色块面大,结果画面出现了人为的自然景象,于是即兴当时的感觉,重组了画面,最后创作出了油画《意象与自然》之一、之二,《暮时更清香》等,其中《暮时更清香》参加了全国纪念“延座讲话”60周年美展,获优秀奖。受到评委和同仁的好评。根据这几次的创作体会,对德国著名画家保罗•克利说的:“我喜欢跟着感觉走,不要从一个想法出发来画画,重要的是要让一个想法自己到你的画里来”有更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在选择纸张、颜料、工具等的基础上,又经多年反复实验、探索,归结了一套综合技法,如泼、撒、刮、擦、洗、印、染、画。通过综合技法的运用,在创作每幅作品过程中,对出现人为自然景象和局部肌理,再经过自身感觉,意象地就画面变化而变化,并随时掌握时间,力度轻重,水份干湿等,有余地的处理取舍,从而达到画面形式抽象,大气磅礴,色彩绚丽、自由奔放、丰富多彩的效果。每幅原创综合技法风景画的出现,总让我激动不已,因为它的出现,充分体现我探索艺术创作规律,追寻艺术境界得到全面印证。我将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更加坚定人生选择艺术之路的决心,不懈努力,不断探寻、追境、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