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兴无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没有意境的山水画等于没有艺术的生命力,也就不能感动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意境的创造与产生,不是艺术家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它是艺术家在生活实践中,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中感受、吸收再加上艺术家本人的自身生活体验和感悟,经过主观上的陶冶和创造产生出来的。
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必须是有一个深邃的意境,能引起观者产生无限的联想和共鸣。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客观事物的精粹与主观情操的陶冶。”
客观事物的精粹,是指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极限表达。比如一个人登上珠穆朗玛峰,在强烈的雪光下一览周围白雪皑皑的雪山,令人刺眼目眩。又比如一个人到达西双版纳密林中,在天昏地暗的阴雨中,那种被大自然的昏暗所包围、与世隔绝的恐怖感都是人在客观事物中的极限表现。
当然人在自然中的感受还有另一面,比如舒适、静谧、美观等等。畅游黄山置身于烟云之奇幻中,人们就觉得有飘然欲仙之感。在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大自然怀抱中,人的亲身感受就是惬意和温馨的陶醉。
艺术家对自然生活的丰富感受就是客观事物的一个方面,客观事物的另一面,是艺术家在所处的时代文化大背景下历史的社会文化背景。文化是人类社会积累的凝聚物,是人类创造文明的标志。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人类社会中优秀文化,只有精粹的人类文化才能成为传统。诸如:“僧敲月下门”成为深山臧古寺所展示的意境,不是成为千古流传的意境典范吗?
凡此种种,在中国文学、哲学、诗词、绘画、建筑等领域中的典型之作,所给人的启发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都是客观事物极限的表现。
艺术家的生活阅历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创作山水画的意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非常精辟的,这为山水画家的成长提出了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生活的阅历与传统学习又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粗糙地吸收。每一次的生活经历都是孤立的,有的不大相干,看上去并不起什么作用,但是艺术家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就会积累一定的量,而产生质的飞跃。
传统文化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是博览。博览,是文化学习的深化与广博,比如文学内涵的精深和哲学内涵的玄奥。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形象才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艺术性。黄宾虹先生就是一个典范。他的画,被学术界所公认。黄宾虹先生晚年为了表现祖国山川的厚重华茂,孜孜不倦地在墨法上用了大功夫,他把传统的破墨、积墨法反复探求,穷追到底,一张画能画七八遍或数十遍,结果使画面郁郁葱葱、气象蓬勃,丰厚之极,而又不失空灵,把一幅幅山水画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宾虹大师的成功事实说明了他的文化修养的高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思熟虑,对创造意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艺术家的生活阅历与传统文化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生活的阅历会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掌握会让我们更加敏锐地认识生活。文化的高度修养能更深刻地体味人生,揭示人性的真谛,而丰富的生活阅历更能让我们掌握高层次的传统文化。艺术家所创造的必然是给人类社会以更多启迪的文化,即意境的创造也就自然地包括其中了。具体到山水画意境的创造,还可以更深入地进行研究。
书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以他独特的写生方式重新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在他长期写生的基础上,剪裁山水的身段、雕凿山水的骨架、滋润山水的容颜、照亮山水的精神。将追求出世的传统山水画,转换为入世厚生的现代山水画,将萧瑟荒寒的意境转换为深秀壮美。在对自然界的描绘中,融入了对人类创造力的颂扬,他以过人的艺术气魄,索取并创造了山水画的灵魂致力于创造深邃浑厚、博大沉雄,充满生命、庄严妙美的山水意蕴。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人文气息促进了传统山水画的变革,他始终恪守着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特质,以我为本,以中为本,以开放的心态,兼收并蓄,赋予了传统笔墨语言新的品质和意境。
一种新意境的创造是绝对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学习的,李可染大师的这种在传统文化中潜心学习,在客观事物中吸取精粹的道路和方法不是给我们后辈学艺者很深的启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