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这是清初石涛的一段名言。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涌现出大量描写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的作品,老一辈艺术大师李可染,傅抱石,钱松岩等在创作上都曾涉及过城市水墨,这类作品已经成为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表征。
如今,随着安徽经济的迅速崛起,我省文化事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合肥文联美术创作中心的七位画家,敢为人先,创作出一幅气势恢宏的反映合肥城市风貌的水墨画作。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勇于探索,更以主题创作诠释了时代笔墨的精神。
该作品长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圆满完成大创作任务,为了描绘出心中的“印象合肥”,七位画家都牺牲了很多很多。学术主持人安徽省美协副主席张国琳,在不耽误其他重大题材创作的同时,腾出时间,创作出初稿草图,并始终给予学术上的指导,为《印象合肥》的创作圆满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笔画家胡文,放弃了北京多家收藏机构的笔会等活动,专心在肥创作;主创画家魏兴无是一所颇有名气的美术培训学校领导,尽管校务工作繁忙,但他不仅参与创作,还应邀为《文艺报》、《美术》、《中国文化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主流媒体编排、撰写关于大创作的稿件;主创画家陈建坤是凌波堂画院院长,正稿启动以来,他撇开画院工作、积极投入到大创作之中;主创画家艾君,赶上女儿赴京考研,但他挤出时间参与创作,并义务为同道画家开车接送;主笔画家刘泽荣正在中国美院高研班进修,也放弃了去南方写生的机会,专程回肥参与创作;主创画家陶小平,每天从家里骑电动车来回走四十里路,傍晚还要接上中学的女儿。但大家都克服了不同的困难,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确保创作的质量。虽然大家有时候在为了一个局部画面的处理,各持不同的看法,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但最终都服从大局的统一。唯一编外女画家吕冠美现进修于中国美院,她义务为大家服务,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钦佩。
七人的创作团队,是一个特别能吃苦、敢于战斗的集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主笔画家胡文,创作大画的经验丰富,在画面全局的把握、重要的画面处理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刘泽荣擅长细部的刻画和整体的画面整理,尤擅局部的精雕细琢。大家在创作中,爬高爬下,忙前忙后,分组上阵,夜以继日,中午只有简单的盒饭,晚上有时还挑灯夜战。创作室虽然条件艰苦,却充满了的激情和欢乐!
作为分管领导,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安徽省美协常务副主席林存安,对参加城市水墨《印象合肥》创作团队给予极大地重视和支持,并两次亲临创作现场指导。市文联的党组书记王皓,市文联副主席刘晓明也均多次到创作现场指导工作。合肥市文联党组书记王皓在参加作品观摩会后,对主创画家们说:“我看了作品很振奋,希望大家精心创作,以此作向即将竣工的合肥美术馆献礼,向建党90周年献礼。”
目前,在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七位画家已经圆满完成了创作任务。该巨作将在七月中旬向社会汇报展出。(魏兴无、何泽厚)